简单注册回复即可获取资源,简单方便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台剧复兴,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趋势。
从去年的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到今年的《想见你》《谁是被害者》,都是话题度十足的爆剧。
想看电影的可以到社区自行搜索,获取影片百度网盘资源。
比较冷门的佳作,如《做工的人》《俗女养成记》,也都已经被翻来覆去地推荐过了。
好剧应接不暇,免不了遗漏掉一些没能用噱头撑起话题的作品。
今天要推荐的这部便是其中之一。
目前豆瓣8.5,到我下笔时,都还在涨。
但遗憾的是,迄今只有500多个打分。
作为首部登录Netflix的全台语剧,它可能是今年到目前为止,台剧最大的一颗遗珠。
听我一言,如果你也是一个宅到不想自理的人,那么,看就是了。
若 是 一 个 人 I , Myself 2020 导演: 杜政哲 主演: 孙可芳 / 宋柏纬 / 朱主爱 林子闳 / 林鹤轩 (全10集,已完结)
豆 瓣:8.5 / 10
直白的片名,对白全台语。
非常接地气,讲述的话题也跟每个人有关:
关于孤独,关于单身,关于一个人的生活。
问题是,这样一个略显俗气的话题,加上方言自带的土气,会不会让这部剧显得过俗?
有趣的是,《若是一个人》就是一部毫不避俗的剧。
这部剧的灵感,甚至是来源于一个网络烂梗:国际孤独等级表。
但当它用生活化的方式呈现,用日剧式的节奏去讲故事,着实也让我见识了一次「化烂俗为神奇」。
若是一个人,会不会过于寂寞?
在别人看来,会不会显得很失败?
若是永远一个人,是否就意味着人生有缺憾?
如果不必一个人,你还会维持一个人吗?
带着这些问题,导演杜政哲将一个人的孤独,扩展到对世间千百种孤独的描绘之上。
不仅关于失恋后的孤独,也关乎亲情中、职场上、婚姻里的种种孤独。
每个人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模样。
「你敢一个人去吃火锅吗?」
全剧一开始,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日常场景:「客串女王」林心如饰演的龙套角色,独自一人去吃火锅。
迎接她的不仅是独自用餐的「单身税」,还有邻桌的不解眼神和评头论足。
其中一桌坐着的就是女主方佳莹和她的男友。
此时的方佳莹沉浸在热恋中,一个人的生活对她而言根本无法想象:
「你看隔壁的人一个人吃麻辣锅,未免太可怜了吧。」
故事的发展喜闻乐见,一段描绘方佳莹和男友甜蜜生活的蒙太奇之后,他俩分手了。
甜蜜的二人生活,陡然变为一个人的孤单落寞,「一个人吃火锅」的问题便来到了方佳莹自己身上。
方佳莹试图用工作麻痹自己,竭力证明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。
但一个人的生活真的比两个人时幸福吗?无法说服自己的方佳莹,遇到了信奉独身主义的农场主丁志明。
这位丁志明几乎是独身主义的终极形态,爱好种田录音,习惯一个人打火锅一个人旅行。
对他而言,孤独便是享受。谈恋爱,不可能的。
一个对孤独十足不满却又无可奈何,一个对孤独近乎偏执甚至享受其中。
方佳莹在丁志明的冲击之下,开始了「一个人的挑战」,准备尝试所有过去不敢一个人做的事——
你敢一个人吃麻辣锅吗?
你敢一个人参加前男友的婚礼吗?
你敢一个人过圣诞节吗?
你敢一个人吃年夜饭吗?
你敢一个人旅行吗?
你敢一个人动手术吗?
……
全剧围绕方佳莹的挑战展开,每个问句便是《若是一个人》每集的标题,问的是方佳莹,也是观众。
而这一连串灵魂拷问之下展开的剧情,展示的正是一个个能让观众隐约看到自己的镜像。
哪些你经历过?为什么终究还是你一个人扛下了所有?
回想这些经历,又有何感想?
如果你觉得这都不是事儿,或者从来不需要经历这些事情,也先别急。
随着方佳莹挑战的进行,更多她和丁志明身边的人加入了故事之中。
每个角色对孤独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偏见,你可能会是其中之一。
本剧最巧妙的设定,在于将「一个人」的相关问题发放到不同角色的手中,分享了不同的视角。
从方佳莹的「一个人」故事发散,自然地将问题扩展到不同的人面对「一个人」的各种情境和态度。
围绕孤独,十个角色,十段故事,从主线铺开,逐渐阐述他们孤独现状的必然。
关于孤独的议题,事实上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套路中,也容易让人担心它会走向贩卖焦虑的不归路。
但《若是一个人》并没有,它始终以共鸣感为出发点,将世间不同孤独的题板直接置于观众眼前。
主角方佳莹的孤独感,算是最普遍寂寞的成因。
她的孤独感被自己放大,过于关注外界眼光,对旧恋情藕断丝连,都让她徒生哀怨。
丁志明的孤独,可能会令多数独身主义者感同身受。
但他对孤独的执着并非毫无缘由,被他隐藏起的往事,才是他选择一个人的真正原因。
暖男柯博文,惯于对自己所爱之人一味奉献,没成想从来都只感动过自己。
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张一瑞有着别样的孤独,面对婚姻踟蹰不前,对于他来说,婚姻就是从「一个人」变成「两个一个人」。
为人母的丁丽辉,为了儿子的前途自愿选择了孤独,独自承担了所有生活的重压……
面对孤独,有人呼天抢地,有人独自隐忍,有人避之不及,也有人乐在其中。
所有人的故事看下来,很轻易就能察觉到,孤独作为一种常态,一直伴随着剧中的所有人。
丁志明,作为一个没有感情的金句输出机器,用一段话非常好地阐释了孤独的日常存在:
「你无时无刻都在对自己说话,比如等公车的时候,你会对自己说,公车快点来;比如在大卖场食物货架区,你会叮咛自己不能再吃垃圾食品了……
这个世界,彻头彻尾都是一个人。」
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结论,但也正是这些对于「一个人」的偏见,才构成了世间的「一个人×N」。
整部剧,与其说是在揭开这些人孤独背后的伤痕,不如说是以「一个人挑战」为由,去真情实感地拥抱每个「一个人」。
作为在孤独常态下生活的观众,亦能从中有所感触。
这种风格,其实非常接近一些生活向的日剧。
《四重奏》《最完美的离婚》《家族的形式》等,都是通过发散人物线,来讲述不同人的故事。
就连滤镜也很日式小清新
看剧过程甚至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,《若是一个人》有着借用日剧包装的倾向。
但我仍然愿意说,《若是一个人》是一部非常纯正的台剧、华语圈剧集。
不仅仅是因为全台语对白,还因为剧中的种种生活化、本土化、年轻化的呈现。
还是先从台语说起,这可能是本剧劝退很多人的原因。
非常真实的是,这两年各大号推了又推,催生不少十万加的《俗女养成记》,最终在豆瓣上也只有3万多人看过。
那十万加个人都给我出来
台语劝退这事儿,不仅在大陆地区,台湾本地年轻人也是如此。
在多数台湾年轻人心中,台语剧几乎就是只有阿嬷阿公会看的八点档晨间剧。
作为一种正在消逝中的语言,台湾北部语言区的很多人,甚至台语也不会讲了。
导演杜政哲带着野心而来,他曾凭借《酸甜之味》拿下过金钟奖最佳编剧,《若是一个人》是他的导演处女作。
使用全台语对白,杜政哲的野心不只停留在推广台语上,他还说:「这是一部台语精致剧集」。
杜政哲(中)与女主角孙可芳(左)
言下之意在于,如果台语剧也有像日剧一样精致的包装呢?如果台语剧讲的是当代华语圈年轻人的故事呢?
如果台语剧还登上了Netflix呢?你们还有不看的理由吗?
图源:《若是一个人》官方facebook
除了用精致包装吸引年轻人看台语剧以外,全台语的意义还在于观影的亲和感上。
这一点,大陆影视中也有不少正面的例子,《南方车站的聚会》《无名之辈》《疯狂的石头》等都是大范围使用方言。
事实也多次证明,只要质量过硬,包装得当,影视中的方言不仅不会成为阻碍,反而还能够助力表达和情感的传递。
《若是一个人》中发生的故事,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华语区、闽南语区特定的文化、传统氛围的基础之上。
那些中式家庭关系、婚姻关系和人格特征,也形成了华语区、闽南语区独特的「孤独文化」。
在此基础上,台语的增益效果便非常明显。
而在这样一部强调生活化的剧集中,台语显然也帮上了忙,但为了更接地气,更加贴近生活,导演还加入了更多巧妙的细节。
作为一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剧集,接地气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。
稍有不慎,就会变成土味尬剧,反面教材正是杜政哲的老搭档柴智屏的作品。
杜政哲导演想到的方法,是跟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接轨,去接都市的「地气」,并且将之与剧情互相融合。
比如第一集讲到方佳莹因为失恋放弃了下厨,朋友问她为什么,她说:
「出租屋里一个人煮饭很难啦。」
扎了咱城里租房人的心,也体现了方佳莹尚未能适应孤独的真实心境。
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细节,体现在社交软件中的人际交流上。
剧中的角色,在向其他人发Line信息时,对话的对象会直接「出现」在身边。
事实上他们在网聊
聊天者脑海中的情境,被具象化呈现了出来,直接突破了空间的限制。
展现的正是当下的普遍交流方式,线上交流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。
而这些具象的人形,又带有文字无法传达的语气和神情,在特定的角色之间,情感的传递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。
剧中每集还都会出现一段VCR,镜头瞄准剧中的各个角色,记录他们对「孤独量表」中的问题的不同回答。
非常接近于视频平台上流行的街头采访视频,而他们的回答,也便与观众窥见他们当下的心态和转变。
《若是一个人》里类似的巧思还有很多,所希望展现的都是都市生活的孤独现状。
孤独,在年轻群体中其实早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论题,用如此方式讲故事,观众的共鸣感,几乎就是自然产生的。
通过这一切情节安排,接地气的细节铺垫,本剧究竟想表达什么?关于孤独又有什么结论?
《若是一个人》并没有流于说教,也避免了偏向任何一个肯定的答案。
在结局一连串的反转之后,它给出了一个接近满分的开放式结局。
比起解决问题,本剧更希望让观众在看完这些故事之后,放下所谓的孤独量表,在自己的孤独中寻找自我,找到自己的答案。
对于你来说,「一个人」又意味着什么呢?
是像丁志明一样高喊单身万岁,还是像方佳莹一样被动接受?
不妨跟着他们,一起寻找属于你的答案。
想看电影的可以到社区自行搜索,获取影片百度网盘资源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