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注册回复即可获取资源,简单方便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今天一则热搜又让香玉看不懂了:
浙江大学一名学生已被法院判决犯强奸罪。 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,缓刑一年六个月。
你猜学校怎么做?
就一个留校察看处分……
果然,不只是香玉看不懂,大家都看不懂。
纷纷对学校的决定表示不满。
此时,你把今天另一条的热搜与这个搭配起来看,更绝。
「哈工大两名学生因作弊,被开除学籍。」
同样是大学,差距咋就那么大。
一个作弊就得开除,一个犯了法还是留校察看。
在舆论的压力下,浙大终于回应表示要继续研究处理。
可没过几个小时,最后的情况通报依然不变:
留校察看。
实在让人无法理解。
念他是初犯,念他是少数民族,念他是酒后乱性,念他是犯罪中止,念他是自首……
你怎么不念受害者遭受的损伤呢?
有没有搞清楚「强奸罪」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?
一定得酿成大错,让一个女生彻底被糟蹋了,才给予应有的惩罚吗?
得!就让浙大全校都陪着这个强奸犯一起上课玩耍吧。
想看影视的可以到社区自行搜索,获取影片 百度网盘资源。
瞧瞧他那已经被网友曝光的朋友圈——
欢声笑语,毫无悔意……
气!
香玉不由地想起前不久的另一条热搜:
一名女生在吃饭时遭同行男性友人暗中下药,被好心店员所救。
女生幸运躲过一劫。
随后报警处理,并在网络上曝光了此事。
后怕啊后怕!
要不是店员堪称教科书式的营救(以续杯为由收走水杯,后私下告知女生),女生恐怕已经遭受不幸。
目前该男子已因涉嫌强奸而被刑拘。
那么,是不是也要因为他犯罪中止,道歉诚恳,而从轻判罚?
犯罪嫌疑人的确也在视频中表达了歉意。
当事人女生则对道歉不予接受,并表示:
「下药的时候想过要放过我了吗?」
说得对。
女性安全问题,再一次严峻地摆在了我们眼前。
一会儿是强暴,一会儿是迷奸,简直防不胜防。
刚好,最近有一部新出的美剧同样与此相关。
只可惜,剧中受到侵害的主人公并没有那么幸运,逃过一劫。
香玉借此来进一步加强各位的防范意识——
《我可以毁掉你》
I May Destroy You
HBO出品,豆瓣8.3分。
打上这两个标签,本该是爆款。
然而,全黑人卡司,没大咖坐镇,导致在国内的热度不高。
有人说,这是今年最好的剧。
感慨编剧经历了什么,才可以写出这种剧本。
主人公名叫阿拉贝拉,生活在伦敦。
年纪轻轻的她性感活泼,个性张扬。
她是一位在网络上颇有人气的作家。
文字锋利,情感细腻,很受读者喜爱。
甚至走在路上也会被粉丝认出,请求合影。
本剧的主演米凯拉·科尔,也是本剧编剧,灵感来自于亲身经历
当然,她也同其他年轻人一样,肆意享受着这个年纪潇洒的生活。
泡吧蹦迪,饮酒作乐,挥洒青春。
一次酒吧狂欢后,宿醉醒来的阿拉贝拉丧失了前晚的记忆。
她以为自己如往常一样喝得不省人事,被朋友送回了家。
但是,脑海中总是零星闪过一些片段:
狭小的空间。
男人扭曲的脸。
有节奏的撞击声。
这些画面与声音似乎预示了,某些可怕的事情。
阿拉贝拉一开始不愿相信,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自我安慰。
或许,这些可能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。
毕竟嗑嗨了,也很正常。
然而,银行的流水记录证明了自己那晚并没有直接回家。
一起嗨的玩伴对当晚的情况含糊其词,言谈间漏洞百出。
再加上脑海中的记忆碎片,一切已经不言而喻——
阿拉贝拉遭遇了一起下药强奸。
在朋友的陪伴下,她来到警察局报了案。
从此之后,阿拉贝拉的生活变得一团乱麻,连写作事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肉体上的伤痛不日便可痊愈,精神上的创伤却久久无法弥合。
恐怖的记忆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笼罩在心头,让她患上了许多后遗症:
无法集中注意,时常情绪失控;
不敢独处,任何出现在身边的陌生人都会让她感到紧张不安;
不敢在公共场合喝任何东西……
伤痛不仅仅来自心理阴影,有时还来自外界。
身为受害者,却有不少声音让她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。
就连远在异国的意大利男友,得知这件事后,非但没有第一时间安慰她,反而指责她不够小心。
「如果你看着点你的酒,你就不会被强奸。」
呵,都是女人的错?
恐怕不少人,都会认同她男友的说法吧。
说不定还会在心里暗骂这样的女孩「活该」。
的确,女孩子喝酒,泡吧,在许多人看来不是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在这里,香玉无意评判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价值观孰是孰非。
只是想强调一件十分重要,却容易被忽视的事情:
生活方式的选择,与受到侵犯这件事毫无关联,这些都不能改变阿拉贝拉「受害者」的身份。
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类似的论调:苍蝇不叮无缝蛋,一个巴掌拍不响。
有些人总是热衷于带着审视的目光,从受害者的身上寻找问题,大加批判。
似乎只有塑造出一个「完美受害者」的形象,才值得他们施舍一丝高贵的怜悯。
可事实上,即便她们身上真的有什么问题,也绝对不应成为受到非法侵害的正当理由。
更不是犯人为非作歹时的托词。
试问,替犯人开脱,与帮凶何异?
美剧《使女的故事》剧照
即便如此,恐怕还是会有网友表示,自己是纯粹出于一片好心。
提醒弱势群体注意自我保护,不去酒吧夜店这种场所,不是就能避免很多危险了吗?
然而,这份「善意的提醒」,不仅会让被提醒者感到冒犯,并且对现实也没什么价值。
他们不曾意识到,受害者一味的妥协与让步,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甚至还会适得其反,纵容不法者变本加厉。
付出一点点牺牲与改变,就能换来「安全」,乍一听十分划算。
但香玉在这里想替许许多多弱势群体问上一句:「为什么?」
为什么不是社会秩序变得更好,犯罪成本变得更高,反而是这些容易受伤的人需要变得更加谨小慎微?
今天,我们用这个「反面教材」告诉孩子,不要去夜店酒吧,那里危险。
明天,我们用另一个「反面教材」告诉孩子,不要穿短裙,不要走夜路,不要让水杯离开自己的视线……
后天呢?大后天呢?
如此一路滑坡下去,又要退到哪里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?
是不是最好不出门,甚至干脆不要出生,这样才最安全?
快省省吧,这些牺牲本不该由他们埋单。
剧中,阿拉贝拉经过艰难的心理斗争,终于鼓起勇气。
向全世界说出了自己曾经遭到强奸的经历。
并揭发了熟人对自己所犯下的这种丑恶行为。
她还加入了一个互助小组。
与其他遭受性暴力和性剥削的受害者一起分享彼此的经历。
相互鼓励,走出阴影。
回到现实中的那场被熟人下药迷奸的案件。
当事人女孩,同样选择挺身而出。
虽然承受着巨大压力,但依旧将一切真相公之于众。
在引起广泛关注后,女孩也收到了许多人的安慰和鼓励。
无论是事发时帮助女孩换掉水杯的店员,还是事发后勇敢发声的当事人。
他们都值得我们尊重与感谢。
诚如女孩所言,站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曝光这一起事件。
而是为了提醒其他弱势群体,避免未来某天,相似的罪恶再次上演。
事后,女孩也在私信中收到了许多网友分享他们曾经历过的类似遭遇。
可见,现实中没有被曝光的罪恶,还有太多太多。
而那个犯罪嫌疑人,在事情败露之后曾试图为自己下药的行为开脱。
他辩解称,下在受害人杯中的药物是缓解女性性冷淡的药(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春药),并非迷药。
自己的行为只是出于好奇,想拿受害人试试药效,是一时鬼迷心窍的恶作剧。
这段话,反而让人细思恐极。
如果犯罪嫌疑人下的真是「春药」,并顺利得手。
那么一旦事后受害人试图向外界伸冤时,他只需要轻描淡写的一句话:
「是她主动投怀送抱。」
不费吹灰之力,就可以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。
就像浙大那名犯下强奸犯的学生,原本也是想借着酒精作用意图不轨。
如果酒再喝得多一点,意识再模糊一点,是不是也就得手了?
这并非是危言耸听,类似的例子已经发生过太多太多。
去年的那起「听话水」事件,大家都忘了吗?
有别于暴力胁迫下的强奸行为,一些隐性的性侵犯,往往容易被忽视。
除了像这种利用迷药、春药作案的,还有许多在亲密关系遮蔽下的施暴行为。
例如,即便是情侣之间,夫妻之间,发生性行为也需要达到双方一致同意。
这在许多人的脑海中,恐怕根本没有相关的概念。
不同意,不做爱
「婚内强奸」这一概念近年来在法学界被一再提及,争议不断。
施暴者对此毫不在意,就连受害者一方也迫于情侣身份,不好意思,或不敢拒绝。
压根没有意识到,这既是一种伤害,更是一种犯罪行为。
「consensual sex」(自愿性行为)这个议题,在当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讨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而社会共识的培养,实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希望更多的受害者,能像这起案件的女生一样,勇敢地曝光犯罪者的罪行。
既是为自己发声,也是为他人警戒,更是为正义的黎明添一束光。
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得虽然不多,却也不少。
每一位母亲,请告诉你的女儿,你的身体,只属于你自己。
只要你愿意,你尽可以在安全私密的前提之下享受「性」的乐趣,而无需承受任何人的指责。
只要你不愿意,你同样有拒绝任何人的权利。
每一位父亲,也请告诉你的儿子,把对女性的尊重放在心头。
女生说不要的时候,不是半推半就,不是欲拒还赢。
女生说不要的时候,就是不要。
使用下药这种卑劣的手段,更是不可原谅。
千万别不把这当回事——
你管不住自己的时候,自然有法律来管你。
想看影视的可以到社区自行搜索,获取影片百度网盘资源。 |